詳細信息 19. 難度:簡單 1912年1月2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孫中山向全國頒發了《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歷。”參議院接著補充規定:新舊二歷并存,新歷下附星期,舊歷下附節氣,吉兇神宿一律刪除。變化表明
A.近代中國社會的開放性和科學性增強
B.憲法的制定和實施推動了社會風俗的變遷
C.近代中國社會風俗中外融合,新舊并存
D.南京臨時政府反對封建迷信
詳細信息 20. 難度:中等 《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記載:“1928年,國民政府修改了過去的單一稅率,改為十二級稅率,最高關稅為50%;后又改為十四級稅率,最高關稅增至80%。”這在一定程度上
A.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
B.維護了國際國內市場的穩定
C.保護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D.推動了關稅自主運動的開展
詳細信息 21. 難度:簡單 “丁克”“空巢”“閃婚”“宅男宅女”等新時代形成的這些新詞語,總體反映出現代人
A.生活節奏加快
B.生活負擔沉重
C.生活方式多樣
D.生活壓力巨大
詳細信息 22. 難度:簡單 “自西醫發明齒科之學,世之患齒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鑲之齒,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價較昂貴,最覺璨然可觀,于是此風盛行。即平日并非無齒男女亦有彼此鑲嵌二三粒”。這種現象表明了當時社會
A.盛行外來文明沖擊下的拜金之風
B.審美觀念呈現出多樣化
C.口腔醫學受到了國人的追捧
D.全盤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態
詳細信息 23. 難度:簡單 有人將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某些變化戲稱為“頭上和腳上的變化”,從社會習俗的變遷的角度來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裝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傳播
D.辛亥革命后,國人辦報再掀高潮
詳細信息 24. 難度:簡單 據記載,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這說明
A.頑固勢力拒絕引進西方科技
B.封建等級制度阻礙社會發展
C.清朝天朝大國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礙近代科技傳播
詳細信息 25. 難度:中等 周積明在《最初的世紀》中寫道:“甲午戰后,中國鐵路事業格局為之一變……至1911年,共建鐵路8200公里,其中中國向外國貸款修建和自籌修建的鐵路占54%。”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A.甲午戰后鐵路事業發展迅速
B.列強對華的侵略方式發生變化
C.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
D.鐵路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
詳細信息 26. 難度:中等 1895—1911年中國創辦報刊1520余種,其中政論性報刊約占88%,就連素為商業性報紙的《申報》也要經常發表與政治相關的文章。這折射了當時中國
A.列強入侵阻礙經濟發展
B.政治變革備受關注
C.放棄了實業救國思想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詳細信息 27. 難度:中等 1960年,中共中央開始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一些錯誤。這主要是因為
A.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病充分暴露
B.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
C.確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D.反“右傾”斗爭深入開展
一、選擇題
詳細信息 1. 難度:簡單 我國的土地稅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魯國的“初稅畝”和齊國的“相地而衰征”。國家開始征收土地稅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開始出現私有土地
D.降低農民生產積極性
青海省高三上期中歷史試卷(解析版) 詳細信息 2. 難度:簡單 魏晉時期寺廟莊園經濟迅速發展,莊園里的依附農民被稱為“佛圖戶”。他們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世代在莊園里務農,把生產的大部分農副產品上交給佛寺的高級僧侶,還要為佛寺勞作服役,從事各種雜務,不準隨意離開。“佛圖戶”的大量存在導致了
A.政府賦役征發受到影響
B.生產耕作方式的改進
C.農副業產品逐漸商品化
D.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詳細信息 3. 難度:簡單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歸農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還給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至唐天寶年間,根本無法實行土地還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實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現大量無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當時人口大量減少
詳細信息 4. 難度:簡單 中國歷史上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這種土地兼并的現象,其根源在于
A.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權制度
C.重農抑商政策
D.政治統治腐敗
詳細信息 5. 難度:簡單 白壽彝《中國通史》指出:“自北魏產生,經歷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國家所有的田制。”在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歸國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買賣
C.農民只需向國家繳納賦稅
D.無主荒地由國家重新分配
詳細信息 6. 難度:簡單 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明確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此后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商人流動性大不便于管理
B.保證農業生產以鞏固統治
C.統治者大多數是農民出身
D.小農經濟對商業需求不大
詳細信息 7. 難度:中等 戰國秦漢時期,北方一直是全國的經濟重心,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經濟區獨占鰲頭的局面不復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經濟區獲得了顯著發展,使長期以來的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性與懸殊性縮小了。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A.江南經濟發展水平迅速超過北方
B.江南經濟開發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經濟區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
D.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
詳細信息 8. 難度:中等 漢武帝時設置鹽鐵官專職管理鹽、鐵生產銷售征稅事宜。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購引(即取得販運銷售鹽專利的憑證)后,即可憑引支鹽運往指定區域,獨占區內食鹽銷售。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鹽運銷體制,賦予一些商人食鹽營銷的壟斷權,國家只對鹽商進行管理和征稅。對這一變化認識正確的是
A.封建政府與民爭利的出發點沒有改變
B.不放棄專營是為了抑制富商大賈勢力
C.政策雖有變化但是指導思想仍為法家的集權思想
D.從長遠來看會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詳細信息 9. 難度:中等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今中亞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與漢通使往來的大宛等國的歡迎。其間,漢設置河西四郡,打通了與西域的直接交通。張騫在出使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對打開絲綢之路和建立中國與西方的聯系起到了關鍵作用。據此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的功績是
A.開辟了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
B.建立了漢朝與西方的聯系
C.確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管轄權
D.開啟了中國與中亞的交往
詳細信息 10. 難度:簡單 “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的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材料說明古代“絲綢之路”
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強了思想文化的傳播與溝通
B.商貿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促使商人改變了初衷
C.商貿活動承載了風俗習慣,所以推動文化相互融合
D.商貿活動加快民族融合,到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詳細信息 11. 難度:簡單 自秦朝到元,中國民間貿易多用谷物與錢,無用銀之例,但從明朝起,白銀逐漸取代其他貨幣,廣為流通。這一轉變主要說明
A.長途貨運推動了貨幣形式的變革
B.資本主義萌芽使白銀成為單一貨幣
C.商業繁盛驅動了貨幣制度的革新
D.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有所松動
詳細信息 12. 難度:簡單 宋初,內地人民用銅錢向邊民購買馬匹,但邊民將銅錢鑄造成兵器侵擾內地。為此,政府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以布帛、茶葉等換馬的物物交換方式。這一變化
A.導致宋代邊境貿易嚴重退化
B.促進了宋與邊疆的貿易往來
C.緩和了宋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D.說明政府貿易政策因事制宜
詳細信息 13. 難度:簡單 近五百年來,荷蘭、英國和美國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英國對市場經濟的創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A.國家推行重商主義、獎勵對外貿易的經濟政策
B.創立現代金融制度確立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C.推行自由貿易,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D.加強政府干預,開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詳細信息 14. 難度:簡單 在工業革命中“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材料中的“它”是指
A.珍妮紡紗機
B.改良蒸汽機
C.火車
D.汽輪
詳細信息 15. 難度:簡單 愛迪生告誡助手:“我們必須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國教授那樣,畢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絨毛。”歷史學家哈羅德·埃文斯認為,愛迪生的出類拔萃在于:他清楚一點,必須找出一個途徑,把燈泡整合進一個經濟實用且安全可靠的電氣系統之中,否則他發明的電燈泡就純粹是個新玩意兒而已。埃文斯旨在強調
A.沒有創新的發明只不過是一種消遣
B.創意轉變為商業現實的重要性
C.科技創新的時代到來
D.愛迪生發明了實用電燈泡
詳細信息 16. 難度:簡單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經濟迅猛發展,生產和資本出現集中趨勢,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工業生產開始進入大企業時代。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僅出現在歐洲主要國家
B.促使人類進入工業時代
C.不利于企業的技術革新
D.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詳細信息 17. 難度:困難 《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中國的人口在十八世紀至少增長了一倍,這個總的增長趨勢一直繼續到1850年。”這種人口增長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最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是
A.許多人從人口稠密的地區遷出,促進當地的資源開發、利用
B.人口遷入地物資緊張,使社會矛盾激化,加速清朝滅亡
C.消費人口的巨大增長,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D.銀行業和信貸業進一步發展,商業資本控制手工工場的生產
詳細信息 18. 難度:中等 下圖是1872—1900年官辦和商辦工礦企業變化情況。
出現上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務運動的破產
B.外商企業的刺激
C.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D.政府經濟政策的變化
詳細信息 19. 難度:簡單 1912年1月2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孫中山向全國頒發了《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歷。”參議院接著補充規定:新舊二歷并存,新歷下附星期,舊歷下附節氣,吉兇神宿一律刪除。變化表明
A.近代中國社會的開放性和科學性增強
B.憲法的制定和實施推動了社會風俗的變遷
C.近代中國社會風俗中外融合,新舊并存
D.南京臨時政府反對封建迷信
詳細信息 20. 難度:中等 《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記載:“1928年,國民政府修改了過去的單一稅率,改為十二級稅率,最高關稅為50%;后又改為十四級稅率,最高關稅增至80%。”這在一定程度上
A.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
B.維護了國際國內市場的穩定
C.保護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D.推動了關稅自主運動的開展
詳細信息 21. 難度:簡單 “丁克”“空巢”“閃婚”“宅男宅女”等新時代形成的這些新詞語,總體反映出現代人
A.生活節奏加快
B.生活負擔沉重
C.生活方式多樣
D.生活壓力巨大
詳細信息 22. 難度:簡單 “自西醫發明齒科之學,世之患齒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鑲之齒,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價較昂貴,最覺璨然可觀,于是此風盛行。即平日并非無齒男女亦有彼此鑲嵌二三粒”。這種現象表明了當時社會
A.盛行外來文明沖擊下的拜金之風
B.審美觀念呈現出多樣化
C.口腔醫學受到了國人的追捧
D.全盤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態
詳細信息 23. 難度:簡單 有人將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某些變化戲稱為“頭上和腳上的變化”,從社會習俗的變遷的角度來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裝的流行
B.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傳播
D.辛亥革命后,國人辦報再掀高潮
詳細信息 24. 難度:簡單 據記載,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條鐵路,慈禧太后因火車司機坐在自己前面開車,棄用了從德國引進的蒸汽機車而改用太監牽拉。這說明
A.頑固勢力拒絕引進西方科技
B.封建等級制度阻礙社會發展
C.清朝天朝大國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礙近代科技傳播
詳細信息 25. 難度:中等 周積明在《最初的世紀》中寫道:“甲午戰后,中國鐵路事業格局為之一變……至1911年,共建鐵路8200公里,其中中國向外國貸款修建和自籌修建的鐵路占54%。”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A.甲午戰后鐵路事業發展迅速
B.列強對華的侵略方式發生變化
C.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
D.鐵路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
詳細信息 26. 難度:中等 1895—1911年中國創辦報刊1520余種,其中政論性報刊約占88%,就連素為商業性報紙的《申報》也要經常發表與政治相關的文章。這折射了當時中國
A.列強入侵阻礙經濟發展
B.政治變革備受關注
C.放棄了實業救國思想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詳細信息 27. 難度:中等 1960年,中共中央開始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一些錯誤。這主要是因為
A.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病充分暴露
B.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
C.確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D.反“右傾”斗爭深入開展
詳細信息 33. 難度:中等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從1870年開始充當李鴻章幕僚,創辦了一系列實業和教育事業。1896年,他將自辦銀行的見解向清廷作了系統的表述:“銀行昉(開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國之貨財,以應上下之求給。立法既善于中國之票號、錢莊,而國家任保護,權利無旁撓,故能維持不敝。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來華,攘我大利……商務樞機所系,現又舉辦鐵路,造端宏大,非急設中國銀行,無以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挾持。”
——摘編自謝俊美編《中國通商銀行》
[NextPage]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經過盛宣懷一段時間的籌備,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銀行股份全屬華股,總董全是華人,其構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買辦商人,實行“權歸總董,利歸股商”。它的內部章則制度完全仿照英商匯豐銀行章程來擬訂,用洋人為大班,掌握業務經營上的實權。它以上海總行為中心,積極開展業務。
中國通商銀行(上海總行)各類放款占其放款總額百分比
——摘編自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的初創時期》
(1)19世紀中后期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當時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2)根據材料一,歸納盛宣懷提出的中國自辦銀行的理由。
(3)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通商銀行初創時期放款的重點領域。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行在重點領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該行在初創時期存在的不足。
詳細信息 28. 難度:中等 下圖是1957~1960年中國全國職工總人數變化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計劃期間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B.這一時期片面追求工業發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D.八字方針的實施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詳細信息 29. 難度:簡單 1980年至1982年,浙江溫州個體經濟發展很快,一些具有一技之長,勤勞肯干的人迅速致富,出現了以五金大王胡金林、螺絲大王劉大源、電器大王鄭元忠為代表的八個領域的致富樣板,號稱“八大王”。1982年,中共中央下發整頓經營秩序的通知,以“投機倒把罪”抓了一批人,溫州“八大王”均在此列。這說明當時的中國
A.城市的生產關系變革過急過快
B.傳統體制和觀念制約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
C.國家鼓勵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
D.國家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趨于保守
詳細信息 30. 難度:中等 浦東開發開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較集中地賦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給予上海更大的資金支持和自主審批權。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
A.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形成
B.浦東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地區
C.中國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改革開放中的先行先試特點
二、綜合題 詳細信息 31. 難度:中等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晉商崛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晉商位居眾商幫之首,并持續商界500年之久。山西地理上處于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政權的緩沖地帶,歷朝歷代都是中央王朝依托的北方重鎮,對少數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比較熟悉,并受其影響。民族的戰亂與融合,形成了山西人特定的文化思維。清朝入關后,晉商與清合作,并試圖通過國家法律制度和政策明晰自己的產權,保障自身利益。明清兩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逐年增長,中國國內市場興起,政府整頓關稅、減免商稅等措施,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晉商涉足廣泛的行業領域,主要有金融業、棉布業、鐵貨業、皮毛業、糧油業、運輸業等。晉商內部分祁縣幫、平遙幫、太谷幫、蒲州幫等等。“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計。一人出資,眾伙共同而商之,雖不誓而無藏。……估人產者,但數其大小伙計若干,則數十萬產可屈指矣”。提供資金者為股東,主持經營者為掌柜,其他幫工者為伙計,等到賺取利潤時,眾者分紅,可謂同心同德,盡職盡責。 ——劉建生《明清徽商與晉商的比較研究》 (1)根據材料一,分析指出晉商發展的原因。 材料二“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由17個銀行家族共同擁有,在阿姆斯特丹等地設有總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后,不斷地進行殖民擴張。1619年,在爪哇成立“地區總部”;壟斷了歐洲與日本的貿易;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周邊地區;1652年,在好望角開拓“海外領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創造的奇跡與它享有的特權有關。它不對任何人負責,只對股東負責,享有免檢權力。“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合法的銀行武裝”,可以發動戰爭、組建情報組織、合法殺人。“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自行締結對外條約。“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任命官吏、分封領土、建立行政機構、管理“戶籍”、制定標準、頒布法律、制定教育內容。“荷蘭東印度公司”發行了大量的金幣佛羅林,掌握歐洲乃至“海外領地”的金融、貿易、投資、經濟管理權。 ——江曉美《海上馬車夫荷蘭金融戰役史》 (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對比晉商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商業形式的不同。(9分)
詳細信息 32. 難度:困難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和首領魁奈以御醫身份進入凡爾賽宮后,經常引用中國典籍論證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國古代皇帝,舉行了顯示重視農業的儀式“籍田大禮”。重農主義者指出,如果人們認識自然秩序并按其準則來制定人為秩序,這個社會就處于健康狀態;反之,如果人為秩序違背了自然秩序,社會就處于疾病狀態。他們認為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是自然秩序所規定的人類的基本權利,自然秩序的實質是個人的利益和公眾利益的統一,而這統一又只能在自由體系之下得到實現。重農主義者從自然秩序引伸出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對社會秩序和經濟進行人為干預。重農主義加速了法國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并最終使法國成為一個小生產者掌握的共和國。
——摘編自謝新剛《重農主義與18~19世紀法國農業市場化》
材料二
雍正二年,世宗上諭:“朕自臨御以來,無刻不謹念民意,重農務本,各地督撫,有絲毫妨于農業者,必為除去,扔于每鄉中,擇一二老農之勤勞作苦者,優其獎賞,以示鼓勵。”乾隆皇帝時也下旨,以農桑為致治之本,明令嚴禁私宰耕牛,一經拿獲,從重治罪。
——摘編自李勤《清前期“重農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法國重農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法兩國重農思想的差異。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農業與社會發展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