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cfnnz.com 豐富實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庫
|
|
|
|
|
《長歌行》探討 古詩十九首 漢魏南北朝名句解讀 烏孫 八校尉 部刺史 漢朝詳述 秦漢都市 |
秦、西漢、東漢(前221~220年)哲士
|
|
|
秦
(前221年-前206年)
秦朝結束了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社會。
秦朝建都咸陽(今西安)。
從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后,經昭襄王蠃則、孝文王蠃柱、莊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開始,稱始皇帝。
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后,天下大亂,經二世胡亥、子嬰,不久亡國。
戰國后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為兼并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7)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筑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與此同時,秦始皇又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毀書籍。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始皇死后,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于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反秦斗爭遂由六國舊貴族之后項羽與原秦下級官吏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攻秦。這時趙高已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秦朝在歷史上雖然為時很短,但它對后世的影響卻極其深遠。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大陸,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的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版圖基本沿用至今;始皇時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也基本上為后世歷代王朝所繼承;秦代修建的萬里長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但秦始皇的統治卻是歷史上少見的殘暴統治,因此它很快又被人民起來推翻,成為短命王朝。
秦始皇(贏政) 出生:元前259年--去世:元前210年(在位37年)
秦始皇,姓贏名政,秦莊襄王異人的兒子。
從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先后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天下。
統一全國后,自稱皇帝,他通過一系列的統一措施,建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重大的舉措。
秦二世(贏胡亥) 出生:元前230年--去世:元前207年(在位2年)
秦二世,姓贏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帝,賜扶蘇死。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趙高掌實權,實行殘無人道的統治,終于激起了前209年的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趙高殺死,時年24歲。
漢
(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分兩段,西漢、東漢。西漢定都長安(今西安),東漢定都洛陽。
西漢
(前206年-公元25年)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采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后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于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并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后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并不亞于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漢高祖(劉邦)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漢高祖劉邦,字季,出身農民家庭,陳勝反秦起義,劉邦響應,自稱“沛公”,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后又與項羽爭天下,經4年,打敗項羽。與前202年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時年62歲。
惠帝(劉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劉盈,劉邦的兒子,母呂后(雉)。劉盈為人軟弱,呂后專權。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時年24歲。
呂后(呂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呂后,姓呂名雉,劉邦妻子。她是劉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劉邦死后,惠帝立,呂后掌權,她手段殘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選立劉恭,劉弘為帝,自己掌握實權,又大封呂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時年62歲。死后,呂氏家族就被陳平,周勃一網打盡
文帝(劉恒)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劉恒,劉邦第四子。前202年,呂后死,劉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諸侯勢力,減輕農民賦稅,重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漢文帝還是一位十分節儉的皇帝,自己穿粗制絲綢,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隨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時年46歲。
景帝(劉啟)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兒子。即位后,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漢朝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景帝繼續推行減輕賦稅和徭役,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形成歷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時年48歲。
武帝(劉徹)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繼續加強中央集權,陸續奪去大批王,侯爵位。并與匈奴進行長期的戰爭,先后以衛青,霍去病為將,屢次大敗匈奴。武帝時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武帝死于前87年,時年71歲。
昭帝(劉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劉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減輕人民負擔,對匈奴的關系處理也較得當。昭帝死于前74年,時年21歲。
宣帝(劉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劉病已,一名詢,漢武帝曾孫,祖父劉據,父劉進。昭帝無子,劉病已立。宣帝時,進一步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他多次下令減輕人民負擔。史稱“孝宣之治,信賞必罰,可謂中興”。死于前49年,時年43歲。
元帝(劉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劉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馬,侯十余,埋下外戚專權的禍根。元帝時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時漢朝國力開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時年43歲。
成帝(劉驁)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劉驁,元帝子。成帝時,漢王朝衰落,外戚專權,元帝終日與趙飛燕飲酒作樂,成帝死于前7年,時年46歲。
哀帝(劉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劉欣,元帝的庶孫,成帝的侄子。哀帝時,社會矛盾尖銳化,但哀帝卻只信鬼神天地,寵幸男寵董賢,造成王莽專權。哀帝死于前1年,時年26歲。
平帝(劉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劉衎,元帝庶孫,中山孝王劉興子。即位時9歲。王莽掌權。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時年14歲。
孺子(劉嬰)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嬰,宣帝的元孫,劉顯的兒子。即位時才2歲。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嬰被殺,時年21歲。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漢成帝時,王氏一家皆為侯,王莽善于鉆營,逐漸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為帝,國號“新”,史稱“新朝”。年號為“始建國”。公元14年改元“天鳳”,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稱帝后,實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徹底失敗了,不僅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社會經濟大混亂。終于激起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在昆陽,王莽軍被更始帝大軍打敗。同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在位15年,死時68歲
東漢
(25年-220年)
光武帝劉秀滅王莽。遷都洛陽。
終于漢獻帝劉協,共12帝。東漢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會動蕩,政權不穩。最終分裂亡國。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后人稱之為“光武中興”。但是后來由于皇帝年紀小,形成東漢王朝后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于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制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東漢對后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制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制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光武帝(劉秀)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劉名秀,字文叔。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參加綠林起義軍后,在昆陽以少勝多,打敗王莽軍。25年劉秀稱帝。死于公元57年,時年64歲。
明帝(劉莊)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劉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時,吏治比較嚴明,賦稅比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時年48歲。明帝時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佛寺,至今仍存.
章帝(劉炟)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術”,并且實行與民修養的政策,人口增長.在位時有班超出師西域。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后世稱“章草”。死于88年,時年31歲。
和帝(劉肇)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劉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時才10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竇憲掌實權。后殺竇憲掌權。在位18年,死于105年。時年27歲。
殤帝(劉隆)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殤帝,和帝的小兒子,即位時剛滿月,在位8個月死。
安帝(劉祜)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劉祜,章帝孫,父清河孝王劉慶,即位時才13歲,鄧太后掌權。太后死后掌權。安帝時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死于125年,時年32歲。
順帝(劉保)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順帝劉保,安帝的兒子。順帝是由宦官扶持上臺的,朝政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敗。他下令宦官可以養子,世襲封爵.后來宦官與外戚相互勾結,政治更加腐敗.順帝死于144年,時年30歲。
沖帝(劉炳)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沖帝劉炳,順帝的兒子,在位半年死,時年才3歲。
質帝(劉纘)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質帝劉纘,章帝的曾孫,渤海孝王劉鴻的兒子。即位時8歲,卻頗伶俐。說大將軍梁翼為“跋扈將軍”,被梁翼毒死。時年9歲。
桓帝(劉志)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劉志,章帝的曾孫。蠡吾侯劉異的兒子。桓帝即位時15歲,外戚掌權。后他依靠宦官誅殺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專政。桓帝死于167年,時年36歲。
靈帝(劉宏)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靈帝劉宏,章帝玄孫,桓帝死無子,劉宏即位。靈帝朝一團污氣,宦官把持朝政,稱“十常侍”。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靈帝之世,民不聊生,買賣官爵,橫征暴斂,社會矛盾激化,終于于184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靈帝死于189年,時年33歲。
獻帝(劉協)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獻帝劉協,靈帝的兒子,即位時9歲,董卓專權,后曹操迎獻帝于許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國,漢亡,劉協被貶為山陽公,死于234年,時年54歲。獻帝從未掌握朝政。
三國
(220年-280年)
漢末,外戚、宦官爭權,搞的民不聊生。黃巾起義后,天下大亂,群雄割據。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操之子丕,廢獻帝劉協。
魏(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廢除獻帝,漢亡,國號改魏。
三國時的魏國(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魏朝,計曹操共6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后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后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于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采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后,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辟,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
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蜀、吳爭奪荊州的戰爭,蜀、魏爭奪漢中的戰爭,和魏滅蜀、晉滅吳的戰爭。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魏武帝(曹操) 出生:公元155年--去世:公元220年在位時間不詳
曹操,字孟德,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后經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官職不斷提升,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曹操頒布“屯田令”,大力發展生產,為以后的魏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他任人唯賢,不斷壯大勢力,先后滅掉,呂布,袁術,袁召等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敗于孫劉聯軍,形成三國局面。曹操死于220年,時年66歲。死后被追封為魏太祖。 曹操不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觀滄海》我想大家都讀過。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在軍事上,他身經百戰,精通兵法.曹操也是本人最為崇拜的古人之一,其才遠在劉備之上。
魏文帝(曹丕) 出生:公元187年--去世:公元226年(在位6年)
曹丕,曹操的兒子。220年廢漢獻帝自立,國號“魏”.東漢亡.。
他繼續推行曹操的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方針,確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刪節漢律令,制定"魏法".曹丕文學成就卓著.死于226年,時年40歲。
魏明帝(曹睿) 出生:公元203年--去世:公元239年(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兒子。即位后以司馬懿為大將軍,多次打敗蜀相諸葛亮的進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國政治開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時年36歲。
魏齊王(曹芳) 出生:公元232年--去世:公元274年(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孫,曹楷的兒子。明帝無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時被司馬懿篡權,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254年,曹芳被廢,274年死,時年43歲。
魏高貴鄉公(曹髦) 出生:公元241年--去世:公元260年(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孫,曹霖的兒子。十四歲即位,260年,被司馬昭殺死。時年19歲。留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諺語。
魏元帝(曹奐) 出生:公元246年--去世:公元302年(在位5年)
曹奐,曹操孫,燕王曹宇的兒子。265年被司馬炎所廢,被封為陳留王。死于302年,時年57歲。
蜀(221年-263年)
蜀漢(公元221年-263年),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后主劉禪,共2帝。三國時期最弱小的國家,擁有四川,漢中,荊州等地,后關羽大意失荊州,使蜀漢地域更加狹小。
昭烈帝(劉備) 出生:公元162年--去世:公元223年(在位2年)
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小時家境貧寒。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后,他鎮壓有功,任徐州牧。后經一系列征戰,取荊州,益州,漢中,與魏,吳成三國鼎立之勢。
221年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
219年,吳蜀江陵一戰孫權奪荊州,關羽敗死,劉備為收復荊州,于221年發動彝陵之戰,后被吳將陸遜擊敗,223年,劉備死于白帝城,時年62歲。托孤于諸葛亮。后人總是說劉備托孤是"知人待士",但本人覺得實在是劉備的狡詐,怪不得嚇的諸葛亮誠惶誠恐,如果諸葛亮半點猶豫,必然被殺.
后主(劉禪) 出生:公元206年--去世:公元271年(在位40年)
后主劉禪,劉備的兒子,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時年17歲。
劉禪雖然無能,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蜀漢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諸葛亮吸取了劉備的失敗教訓,采取聯吳攻魏的方針,但諸葛亮數次伐魏,均告失敗,于234年死于五丈原。后,蜀漢政治腐敗,國力日弱,于263年被魏國所滅。劉禪被擒到洛陽,死于271年,時年65歲。為后人留下“樂不思蜀”的典故。如果不是"樂不思蜀",劉禪必被殺,所以也可以說他實在是個"明白人".
吳(222年-280年)
三國時的吳國(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吳大帝孫權,終于烏程侯孫皓,共4帝。吳國在三國中擁有地利,依靠長江天險與魏國抗衡。
吳大帝(孫權) 出生:公元182年--去世:公元252年(在位30年)
吳大帝孫權,字仲謀,父孫堅,兄,孫策經征戰,據有江東六郡,200年孫策死,孫權襲職,208年,于赤壁打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又派呂蒙襲破荊州,殺關羽,在夷陵,擊敗劉備.派朱溫到臺灣.222年,孫權稱帝于武昌,后遷都建業(南京)。孫權制國有術,致使曹操也不無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死于252年,時年71歲,謚大皇帝,廟號太祖。
會稽王(孫亮) 出生:公元243年--死亡:不詳(在位6年)
會稽王孫亮,孫權幼子,250年立為太子,252年即位時才10歲,16歲時,被權臣孫琳所廢,貶為會稽王。
吳景帝(孫休) 出生:公元234年--去世:公元264年(在位6年)
吳景帝孫休,孫權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殺權臣孫琳,264年孫休死,時年30歲。
烏程侯(孫皓) 出生:公元242年--去世:公元283年(在位16年)
孫皓,孫權的孫子,父孫和。孫皓即位后,大修宮舍,殘暴好殺,窮奢極欲,終于于280年,被晉武帝司馬炎所滅,死于283年,時年42歲。
|
|
設本頁為首頁 | 加入收藏夾| 聯系站長 | 按拼音檢索人物 | 現代人物分類索引 | 自助友情鏈接 | 新站登錄 |下載本站 |
真人性做爰试看三十分